川渝分治20年 全球视野下的重庆成都双城合作

 

 

在重庆第五次党代会闭幕之际,关于川渝、成渝合作的讨论也颇为热烈,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频道两次发文,对成渝两地做系统性的比较,叶檀等国内财经评论人士也加入讨论,引起境内外读者和投资者对重庆、四川等内陆地区投资价值和区域合作的强烈关注。

这些观点从区域竞争入手,指出了不少双城博弈的现象,但这些在城市经济体初期发展的现象,无论是重庆或者成都,都早已经超越,而进入了全面合作、全面融合、参与全球市场的新阶段。

这些评论还把重庆、成都当成二板市场,而不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反映出评论者对重庆成都城市群一体化程度、国际化程度的忽略甚至误读。用简单的数量对比,已经涵盖不了中国内陆作为联通中亚、欧洲与富裕的中国沿海地区战略枢纽和发展腹地的重要地位了。

尽管如此,这些观点的分析却也切中当下决策者和投资者敏感的神经。加强川渝深度联动合作,融合发展,显然已经从成渝两地的讨论,延伸到了更大更深的范围,值得深度关注。

成渝城市群如何建,下一步如何做?在重庆直辖20周年、川渝分治20年之际,全面推进区域合作,抛弃民间“口水战”层面的博弈思维,的确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与网络的解读不同,其实两地的合作、联动与学习,自川渝分治以来,不是竞争不断,口水无数,而是合作发展、联动发展更加频繁。

成渝合作1.0版本:相互学习相互追赶(1997—2012)

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在重庆直辖20周年、川渝分治20年的历史时刻,成渝两地无论是官方或者民间,都早已在川渝分治的短暂不适之后,跨越到相互学习相互追赶的1.0版本;以及全面合作、角逐全球的新阶段。

如果要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时间划分,直辖以来的1997年到2012年,大致是重庆成都互相学习互相追赶的时期,这一时期,尽管也有强有力的区域合作和商业合作,但是总体而言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的重庆、成都在全国的发展格局中,其实仍然是人口、资源输出地,这使得双方对招商引资等全球要素的吸引,都显得十分迫切。双方互相学习、也努力争取国际国内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追赶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或者个别竞争行为被网络放大,成了所谓的“成渝口水战”,甚至成为好事者制作新媒体消息的天然噱头。

选择三个片段来说明,尽管数字比对很枯燥,但是这些来自官方发布的报告,更能说明互相学习阶段的用心与用力。

案例一: 重庆及“一小时经济圈”与成都市对外经济的比较

 

 

尽管今天的进出口重庆已经占中西部一半,实际利用外资自2011年其超过100亿美元,全国近年的实际利用外资大致在1200亿元—1400亿元,这个成绩是很辉煌的。不过直辖10年之际,也就是2007年的时候,重庆有关部门在报告中说,与成都相比,重庆对外经济增速低,被成都反超;“一小时经济圈”对外经济的总量及增速均落后于成都市。重庆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直辖初期均高于成都市。到2000年时重庆市进出口总值仍高出成都3.05亿美元,但重庆进出口总值2001年2.7%和2002年-2.2%的低增长速度使成都很快赶上并反超,到2007年我市进出口总值低于成都20.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同样的情况,1997年比成都高出2.73亿美元,但1999年-44.6%和2000年2.3%的低增长速度使成都很快赶上并反超。从1998—2007年的年均增速看,成都市进出口总值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2.8%和26.1%,大大高于我市16.1%、10.9%的增幅。

 

 

案例二:重庆与成都城乡一体化区域比较与学习

这是重庆有关部门在2005年学习成都的一个分析。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曾经深度吸引了重庆的注意。

200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2371亿元,同比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32.9%;农业增加值182.3亿元,同比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4485元,同比增长10.1%。2000年至2005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16元增加到4485元,五年共增收1469元,年均增收293.8元。

重庆主城九区农民五年间增收1149元,年均增收229.8元,比成都市年均少增收64元。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发展水平、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均不及成都市。2005年重庆全市39个区县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为2900万元,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9家,其中,销售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为97家;成都市19个区县2005年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达到7000万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0余家,其中,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115家。

通过对成都市的考察学习,直观感受了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系统学习了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宝贵经验,深刻查找了我市主城九区农业农村发展不及成都市的主要差距,为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重庆市主城各区虽然在基础和条件上目前与成都市有较大差距,但是在工业发展基础、政府总体财力上明显优于成都,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上明显要强于成都,重庆可以借助更加高效、更为直接的直辖管理优势,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加速城郊农村发展、加快改变农村面貌。

案例三:重庆成都信息产业的区域比较

反过来,在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重庆电子信息产业自2008年惠普布局重庆后,异军突起,引起成都市的高度关注。成都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发布的专项课题关于《成渝视野下IT产业发展对比分析》更是条分缕析,极其透彻。

从发展热点看,成都目前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制造和物联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引进了戴尔、联想等顶级品牌及仁宝、纬创和富士康等代工企业;重庆目前的发展重点主要是计算机制造和打造LED产业链,引进了惠普、宏碁等顶级品牌及广达、英业达和富士康等代工企业。成渝地区将成为全球笔记本电脑制造重要聚集区。

成都与重庆亿元以上电子信息重大项目投资对比(单位:亿元)

成都与重庆物流环境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成都市物流办提供资料整理。

不过斗转星移,十八大以来,重庆物流通道为之一变,渝新欧成为新丝路名扬全球,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过去10年连续蝉联全球增长最快机场,投资100亿元的果园港成为连通渝新欧新丝路与长江水铁联运的中国内河第一大港,新加坡为此布局中新项目,其中一个核心优势就是重庆在内陆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重庆俨然成为联通欧亚的国际物流枢纽,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也日益发挥出来。

成渝合作2.0版本:全面融合逐鹿全球(2012— )

2012年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中发生深刻变化,不但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更在美逆全球化取向背景下大力推进全球化进程、贸易自由化而影响巨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更是推动新一轮全球产业西进,这使得重庆、四川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面临历史机遇,在推进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城市的定位与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的转型来得更加迅猛,重庆与四川的决策者、投资者们,不但需要考虑成渝的区域市场,更要考虑中国市场、国际市场。来自全球市场的启示与学习,使得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议题成为四川盆地的这两个兄弟省市要面对的第一道关口——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考验。这个时候的“巴蜀自古一家亲”不但有了血脉相亲的历史文化基因,更有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考量。

川渝合作,其实从国家层面来看,推动成渝合作一直是主旋律。国家层面和川渝区域合作层面早已有多重安排,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成渝城市群规划、川渝区域合作协议等等。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出炉,提出打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的三极。指出要建设好成渝城市群。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意味着成渝经济合作,从最初概念的萌芽到落地。在此基础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6年3月通过。根据《规划》,未来成渝城市群将通过穿梭在区域内的城际交通,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构建一小时出行圈。成渝城市群之间将崛起一批百万级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个规划表明,从经济区到城市群,从区域发展到城市化,以产业发展到以人为本,这是一个更大的跨域。其真正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合作,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两地一体化。

在刚刚闭幕的重庆市五次党代会上,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就专门提到了“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他表示,重庆市情实际决定了必须把统筹市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加强与相关省区市协作合作,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着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实际上,2012年年底入渝不久的孙政才,在次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第一个重庆全团建议,就是重庆成都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此后的五大功能区建设,更是按照“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内陆市场、成渝经济区、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圈层布局产业与城市功能,对成渝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的重视可见一斑。

四川省政府2017工作年报告提出,四川省已由一个内陆省份站到了开放前沿,要深化川渝、川浙、川粤合作,务实推进与其他省份合作交流。 刚刚入渝不久的唐良智此前任成都市委书记、市长,更是成为推进成渝合作、布局全球市场的有力推手。在其主导下制定的《成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强与重庆大开放、大合作,共同推动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开展港口物流合作,在科技创新、金融、生态保护等领域深入探索两地合作的新举措,创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新优势。发挥成都城市群比较优势和潜力,加强与重庆城市群的合作,共同推进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发展。今年4月份,成都市党代会提出了“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其中,“东进”就是沿龙泉山东侧,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重庆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在2030年前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都四次党代会今年也提出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个在他人眼中同样的定位,或许会被解读成为新一轮竞争,但实际上成都说的明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拓展市场,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城市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面对日益深化的国际竞争和全球治理,成都与重庆,已经处于亚欧大陆战略通道和新兴市场的重要地位,两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考量和制度安排,不但是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的需要,更是未来建设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需要。

两座城市共同提出加快成渝城市群发展的背后,是国家总体战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大家都意识到城市群在国家发展和崛起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纵观全球的激烈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城市实力的竞争。在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全球城市的地位,排名第一的是世界城市,也称全球城市,只有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四个。中国的大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有专家做过估算,纽约每平方公里创造GDP是18亿美元,我们最好的上海每平方公里创造GDP才3亿美元,北京是2亿美元。

事实上,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成渝城市群概念提出之后,川渝两地合作步伐迈得更快,正从全面合作向全面融合、逐鹿全球转型。

去年5月,四川·重庆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交流会暨工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成都举行,成渝两地高层首次围绕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达成备忘协议,将共同推动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共同加强公共服务互助、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联动、产业发展合作。

政策协同、高层交流。或许从重庆的人事变动上窥探到一些蛛丝马迹。3月底,吴存荣由皖入渝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4月初,唐良智入渝任市委副书记。从吴存荣和唐良智在合肥和武汉、成都的工作经历观察,两人在科创和工业领域都颇有建树,外界认为,这将提升重庆科技创新水平。有分析人士认为,唐良智和吴存荣入渝,其责任不仅在于推动重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以重庆为点,带动成渝经济区,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这些都是两地展开实际合作的重要信号。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唐良智入渝后,首先被寄予厚望的是促使成渝经济区加速融合,以及成渝西昆“钻石经济圈”的实质性发展。成渝经济区虽然提出多年,但作为该经济区的两核——成都和重庆的合作尽管进入全面合作的新阶段,但是与全球化的战略布局相比,与中央的期待相比,显然还不够,还需要加一把火,而唐良智入渝,则被赋予了明确期待,有望在两座城市中充当“桥梁作用”。而在成都方面看,接任唐良智的成都新市委书记的范锐平,不仅与唐良智皆为湖北籍,同时均有过在湖北省襄阳市任市委书记的经历,这有利于两座城市主要官员更好的沟通协作。除此之外,唐良智入渝,还可能与谋划大西南地区的合作发展有关。我们注意到,2016年和2017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皆提到了“加快和推动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区域合作与协商机制的建立。 其中,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为唐良智提出,其作用旨在加强成都、重庆、昆明、西安和贵阳这五个西部主要经济重镇的联系和合作。

除了成都密切与重庆合作,四川环渝各地市都在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十三五规划里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合作目标。泸州在《2016年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与重庆、上海等沿江沿海城市合作。深化与毗邻地区合作,积极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遂宁《2016年遂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成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六基地一中心一目的地”。资阳提出全面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对接重庆渝西走廊、长江经济带,主动融入成渝发展,大力发展出海通道经济。安岳县依托龙台发展区、柠檬种植带、石刻景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食品、医药、旅游等产业,加快油气资源开发,积极融入重庆发展。将安岳建设成为资阳融入重庆“桥头堡”和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山水生态城市。自贡《中共自贡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区,积极对接天府新区、两江新区,充分利用成渝两极的资本、产业、市场、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南充《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拓展区域交流合作。以兰渝铁路为经济走廊,加强与重庆和兰州、西安的战略合作。达州提出,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全面融入成渝发展,加快构建与万州港陆水联运体系。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高地。广安《中共广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借力重庆“两车”和笔记本电脑产业发展,打造“两车”配件和电子配件基地。争取开通广安至重庆动车和建设广安(高兴)至重庆(涪陵)铁路。积极对接重庆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深入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做深做透重庆文章,全面对接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面向重庆主城区人群提供安全农产品和休闲度假养生服务,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深度融入重庆城市群,建成川渝合作发展的先导区。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加快川渝合作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方面川渝两地也是动作频频。地图上相隔仅300多公里的两座城市,从曾经的老成渝公路到现在的四条高速,包括成渝高速、成遂渝高速、成安渝高速和正在修建的成资渝高速。值得一提是,成资渝高速可直接连通重庆两江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两大国家级新区。

 

 

从100多年前的川汉铁路,到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成渝铁路;从2006年开行的成渝城际列车,到2009年“和谐号”成渝动车组,再到已经开通的“成渝高铁”……成渝间距离从一天到一个小时。而根据《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打通成渝城市群之间的“关节点”,使得整个区域互联互通。铁路方面,将形成“5骨架18辅助”的城际网,规划多达23条铁路,总里程1008公里;高速公路方面,建设G5515黔江至石柱、G69开县至城口、G8515荣昌至泸州、G8513绵阳至九寨沟、G4216仁寿至攀枝花、G0511德阳至都江堰、G4218雅安至康定、G4217汶川至马尔康等国家高速公路;机场方面,强化重庆、成都航空枢纽功能,扩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万州机场,迁建泸州、宜宾、达州机场,新建乐山机场、成都新机场,建设一批通用航空机场;港口枢纽方面,畅通长江上游航道 。强化重庆港主城港区功能,有序推进万州、涪陵、合川、江津、泸州等重点港(港区)建设。加快长江干线及岷江、嘉陵江、乌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形成“一主三辅”的水路运输格局。

产业领域、集群发展。成都与重庆两地在经过多年各自发展后,已经尝到了“抱团取暖”的甜头。以成渝的产业基础,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和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国际竞争力正逐步释放出来。成渝目前正在编制产业专项规划,汽车和电子产业将是规划重点。成都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汽车、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而重庆的支柱产业同样为汽车、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这为两座城市的产业合作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例,成都和重庆均将该产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英特尔来成都,惠普则将工厂建在了重庆;富士康在成都生产平板电脑,在重庆主推手机业务。不仅如此,成渝都开通了直达欧洲的货运班列,以满足IT产品的运输要求。

除了电子信息,还有汽车产业。在重庆的“十三五”规划中,汽车产业被列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形成产业集群。和重庆一样,成都近年来也在打造汽车经济。位于龙泉驿的成都经开区,目前已吸引了沃尔沃、大众、吉利、神龙等10多家汽车工厂。

2016年,有媒体做过统计,最近3年,渝企入川实际投资4799亿元,占四川引资总量的19%。川企入渝实际投资3088亿元,占重庆市引进内资总量16%,列各省市第二位。投资领域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农业产业化、房地产、商贸物流等多方面。在两地签署的《备忘录》中提及产业合作是成渝城市群一体化的重点。首次提出将联手规划都市消费品、石油天然气化工、特色资源加工三大产业走廊。

在成渝经济区全面融合的基础上,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中国重庆自贸区、四川自贸区等为代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日益完善。

在重庆,以两江新区为代表,逐步形成内陆开放的口岸、平台、国际通道和制度体系,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性的产业力量。2016年中新项目和重庆自贸区的落地,更是加速了其国际化全球化进程。

在成都,以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为代表,正加速拓展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了面向国际市场的口岸、平台和通道体系。

这种来自内陆地区对国际市场的深度参与,成为发展成渝城市群的内在动力。

面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难得机遇,成渝合作无疑机遇千载难逢,也得到国家和省市高层的重视,但是面对未来合作,短板也比少。

一是重庆在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寄予厚望,指出重庆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求重庆要建设成为内陆国物流枢纽、口岸高地和开放高地。面对这些明确要求和内陆开放的战略态势,重庆在推进区域合作上可以力度更大一些,更加主动一些,犹如国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力度,加速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

二是制度供给层面,成渝合作应纳入更高层级的协调与支持。或者采取京津冀协同模式解决成渝乃至内陆市场的整合问题,以加快推进成渝乃至中西部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三是加快自由贸易的改革和支持力度。无论是加工贸易或者服务贸易,重庆、成都的发展水平和规模都处在一个高速成长阶段,也事关国家产业安全,如果成渝两地承载不了,一些产业在大重组过程中就会转向东南亚等市场。

四是成渝互联互通和同城化一体化的制度安排,这将是成渝中间地带的中小型城市受益,甚至成为文创产品的重要基地。

一个门店支撑不了重庆的朝天门市场、成都的荷花池市场,万紫千红,合纵连横,才能逐鹿世界。这需要成渝两地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全面合作、全面融合,打破行政壁垒、让共同拥有三千多年历史文脉的巴蜀文化,共荣共发展,共同联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国际舞台上释放活力,从而辐射和带动整个西部和内陆地区。两江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