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首台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国际首款骨折复位机器人完成全部临床试验,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注册申请获批……
(资料图片)
最近两个月,位于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的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频频收获喜讯。这些好消息,全部来自创新中心引育的医疗机器人企业。
在东升国际科学园的成果展示区,灵巧的手术机器人令参观者惊叹不已:智能力控机器人手臂末端的刀尖向人手的方向匀速运动,在刀尖碰到人手的瞬间,机械臂以毫秒级的反应时间迅速弹回、躲闪。
拥有同人类一样敏感而灵巧的“手”,是机器人“升格”成为人类助手的关键一步。如今,思灵机器人团队研发的7自由度智能力控机器人,已能为包括天智航在内的医疗机器人企业提供关键部件配套,适用于神经外科、骨科、腔镜等不同类型的手术机器人,而且传感器、关节、控制软件以及所有的AI算法均实现自主可控,解决了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核心部件的共性难题。
日历翻回至5年前。
2018年年初的一天,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与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赶到首都机场,苦等一位年轻人。
天智航是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五家获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当时,天智航研制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全国上百家医院,成为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领头羊”。然而在张送根心里,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公司用到的高自由度医疗机械臂100%海外采购,这项技术当时属于国外一家供应商的“独门绝技”,天智航随时可能面临断供风险。
张送根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觅英才,希望找到能从底层技术上啃下机械臂“硬骨头”的人。正在德国慕尼黑创业的陈兆芃,成为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
创业前,陈兆芃曾在德国宇航中心攻读博士并留站工作多年,任实验室副主任,这也是华人在德国宇航中心担任的最高职位。
“高自由度的智能力控机械臂,没人能做得比你好。一旦把医疗臂做成了,做其他场景的机械臂就全是降维打击。”抓住陈兆芃在北京转机的间隙,张送根向他发出邀请——到北京研制高端智能医疗机械臂。
2018年9月,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在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成立,由天智航、清华工研院、中关村科学城等单位共同创立。作为中国第一家在政府指导下成立的医疗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这个创新中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将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临床医院、行业协会联盟、产业基金等创新资源跨界聚合在一起,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打通从想法到科研到成果转化再到产品的全流程关键环节。同年12月,陈兆芃和团队注册成立了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公司。
机器人的“手”“眼”“关节”等关键零部件,如同“九连环”般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卡住,就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在思灵团队攻坚机器“手”共性技术的同时,创新中心引育的另一家企业,则在机器人实时三维导航系统、骨折复位等技术上潜心攻坚。
“我们的核心产品已完成全部临床试验,预计今年年底将拿到注册证。”罗森博特创始人王豫说。王豫口中所说的产品可不简单,它是国际上唯一可开展骨盆骨折复位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骨盆骨折复位是全球创伤骨科领域公认最难的手术操作。如果说四肢骨折像“筷子断了”,骨盆骨折则如同“碗碎了”。在不大面积切开人体组织的情况下,医生和手术机器人需要通过“三维透视眼”导航,看清患者体内随时可能移动的骨头碎片,再进行精准操作。
在与罗森博特的联合研发中,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团队原创的弹性牵引技术,不仅解决了骨盆骨折复位过程中机器人负载过大的难题,未来还可适用于各种下肢手术。
滴水穿石,攥指成拳。多方参与的创新链条上,“产学研医”紧密协同:高校院所进行基础研究和方向性探索,医院提需求并提供临床与验证平台,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的全流程研发。
北京东升科技企业加速器公司总经理施军波说,东升国际科学园还聚集了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它们在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中发挥了核心载体作用。多元创新主体深度参与的孵化格局下,园区已吸引天智航、腾盛博药、赛诺联合等高精尖企业118家。
打破产业瓶颈的协同创新平台正加速布局。在中关村海淀园、昌平园、石景山园和门头沟园,工业芯片核心软硬件共性技术平台、工业级核酸类药物设计研发和生产共性技术平台、光场共性技术平台、精密加工共性技术平台已经落地运行,以行业需求为牵引联合攻坚,希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助力高精尖产业升级发展。
圆桌论坛 创新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聚焦高端芯片、基础工业软件、高端装备、基础原材料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单点发力或单主体作战已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需求。他建议,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化攻关思维,构建“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创新机制,以产业链环节或应用场景为对象,形成跨学科“组合”,打造科技型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技术攻关体系。
高端医疗装备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提到,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但医疗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装备中有80%仍靠进口。与此同时,技术壁垒最高、成本占比达70%的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海外。对此她建议,相关部门可采用专家、行业及主管部门联合评审的方式,适当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卡脖子”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在核心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对市场需求极为敏感、在技术研发与市场竞争中极具创新自驱力的企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罗森博特创始人王豫认为,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投入和支持一定要立足需求导向,瞄准解决产业共性急需、代表产业未来方向的技术。同时他呼吁,给予真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体以足够的市场空间,引导技术创新向市场应用转化,以市场回报作为鼓励技术创新突破的最大激励源。
Copyright @ 2008-2015 www.7015.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财日报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licairibao@sina1.com.cn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3 392 950@qq.com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5879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