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提升农业保险防灾减损能力

2023-08-28 09:04:20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财政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77.66亿元,同比增长9.9%。截至7月,全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078.63亿元,同比增长18.64%,为1.25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34万亿元。

能不能“赔”、能“赔”多少,是农民投保农业保险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衡量农民获得感强不强的关键。例如,今年5月,河南省多地小麦遭受“烂场雨”灾害,农业保险及时向受灾农户赔付约26亿元。

通过赔付,农业保险逐渐成为广大农户的“定心丸”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器”。自2007年我国正式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由6个试点省份扩大到全国所有省份和涉农央企;中央财政补贴品种从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能繁母猪增加至种植、养殖和森林等16种大宗农产品和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目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已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826个产粮大县。在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农业保险成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政策工具、现代农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风险保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农业保险“保防救赔”四位一体的风险管理链条中,“保”是前提,“赔”是基础,“救”是补充,“防”是核心。“防”为何是农业保险的核心?

一方面,防灾防损作为灾前防御的有效手段,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损失,是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经营中的无数案例表明防重于赔,事前防御的效果明显优于事中施救和事后高额赔付。

另一方面,农业灾害带来的损失或将加大。上周,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农业灾害的异常性、突发性、极端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要把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以有力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本盘。

正因如此,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在制度上积极引导农业保险补齐“防”的短板,重视提升防灾减损能力。2019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原银保监会、林草局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预防投入,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2021年,财政部印发的《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经办机构应强化风险管控,预防为主、防赔结合,协助做好防灾防损工作;今年年初,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在政策的指引下,保险机构积极加强风险减量管理服务。例如,面对暴雨灾害提前通过短信、走访等形式,提示风险、发现风险;在灾害初期,通过专业的技术指导,降低损失。有的农业保险公司每年用于防灾防损的资金已经占到农业保险综合费用的一定比例,并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防灾防损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保险业在农业防灾减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面对异常性、突发性、极端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的农业灾害,保险业提升“防”的能力仅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应该在以下方面予以推动。

一方面,要依靠数据共享来识别风险。增强农业保险防灾减损能力的前提是精准识别风险。我国农业保险发展10余年以来,积累了丰富、准确、完整的农业灾害以及农业损失数据。保险机构可以全面融合农户、标的和灾害损失数据,实现农业保险信息的可追溯、可评价,统计每个农户、每个农业产业、每个区域的风险情况,为农业保险防灾减损提供精准量化支撑。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借助“外脑”,与外部机构建立高效的产学研融合机制,加强定量分析技术、安全技术、防灾技术等研究,探索建立各类业务风险数据库,夯实风险减量服务基础。

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技赋能来减少风险。农业灾害具有覆盖面广、区域内灾害损失差异性大的特征,在农业保险查勘人员数量本就捉襟见肘的现实情况下,依靠传统的人力排查,难以全面科学评估灾害损失情况。因此,应通过遥感、无人机和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承保理赔平台,及时了解灾害变化趋势,为风险减量提供全面、及时的数据支撑。另外,保险公司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手段,重塑风险减量服务理念,压缩服务时空距离,优化服务模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整体效能。

民以食为天,粮为邦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一种机制性安排,农业保险应提升防灾减损能力,在稳定农户种粮收益、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