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城市里专蒙游客的步行街,北京叫南锣鼓巷你那叫啥?

2023-08-25 17:01:35 来源:大小爱玩

发现没有,在各大旅游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两个景点,卖着一样的旅行纪念品,以及一定会有“烤肉串”和“臭豆腐”摊的,所谓当地特色的各种“小吃”。

这样的“步行街”,一到旅游旺季基本是人挨人,到处都是游客,但本地人从来不去,甚至觉得谁去谁是大冤种。在北京,这条街叫南锣鼓巷;在重庆叫洪崖洞;在成都叫宽窄巷子;在南京叫夫子庙......


(资料图片)

在你的城市里,这条街叫什么?今天小爱就帮你盘点避雷这些“著名”的小吃步行街。

重庆——洪崖洞

重庆绝对是个旅游的好地方,但是如果你去了洪崖洞,基本都会后悔,这个地方拍远景绝对比到里面逛街体验感好多了!

如果是外地人来重庆,大多觉得重庆的夜景在洪崖洞,还会有攻略在几层几层看夜景最好。实际去了之后,洪崖洞一言难尽,最好的观景地点反而是大桥上或者是江对岸。

洪崖洞门票是免费的,但入口处会总会有些人过来会告诉你付费坐电梯走快速通道,实际上这里并没有快速通道,洪崖洞一共有11层楼,电梯是免费的且都是需要排队的,尤其在假期排队时间真的非常久,游客大多会选择倒乘电梯。

白天的洪崖洞没什么特色,夜晚8点后开灯,远景拍照特别出片,但是进到里面真的会很崩溃。尤其是在1楼基本打不到车,必须挤电梯或者爬楼梯到11楼。即便到了11楼也很难打到车,只能选择坐地铁,或者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到解放碑。

景区里的亮晶晶的金西梅大多是色素腌制的,很不好吃;水果捞店也大多坑人,量少价格贵不新鲜;在景区周边有许多玩偶跟你合影后问你收费;里面的小吃很贵也不地道,尤其是重庆火锅,人很多,味道也很一般。 因此,来重庆真心不要去洪崖洞里面乱逛一通,在千厮门大桥、旁边的戴家巷或者江对面,远远地拍一张全景,绝对比到里面人挤人更值得!

成都——宽窄巷子

成都这些年绝对是超热门的旅游景点,但是不少游客表示网红景点宽窄巷子完全能够上榜成都最坑景区,外地人都被宰怕了。

​ 宽窄巷子原本保留了一些比较古旧的贵族建筑,不过后来政府对之进行了改建,将之专门变成了一个地区特色旅游景区,但也尽可能保留了老式的川派建筑群,所以许多游客来这里都是为了体验到非常经典的川西民居风情,打卡拍照。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街道组成,和大慈寺、文殊院同为成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所以虽然是改造后的古街,但是能够嗅到背后的历史味道的。只是这里的高度商业化,让人们所处其中无法安静去体验。

这里道路两旁全是小吃店、纪念品店。纪念品没什么特色,大多是一眼就能看出义乌批量产品,卖的很贵;至于小吃,打着成都特色小吃的招牌,但价格都会比外面贵很多,有些甚至是翻倍的价格。

即便是宽窄巷子里面一些成都特色的地方,例如变脸、采耳等,在其他地方都会能观看或者体验,反而这里的每一家店都会有各种宰人的手段。例如观看变脸,从拉你进去收茶位费开始,各种隐性消费就开始套路了。

对于喜欢民俗建筑的人来说,宽窄巷子其实还是值得看看的,但是也仅限于看建筑,至于里面的店商业气息太过严重。尤其是要躲开人多的时候,因为在摩肩擦踵的人群中,你根本无法驻足去欣赏这些建筑。

北京——南锣鼓巷

如果说商业气息最浓的古文化商业街,北京的南锣鼓巷一定是最先上榜的,这里的商业化氛围之浓厚,几乎成了这类街区的最佳代表。

​ 南锣鼓巷南北纵向分布,但是我们现在说的南锣鼓巷并不是一条胡同,还是一个片区。除了主街外,还有东西16条胡同。从上空往下看,南锣鼓巷片区就像一条长了很多脚的“蜈蚣”。

​ 南锣鼓巷片区很多胡同保存完好,仍然保留了几百年前的风貌,这里也因此在各大旅游平台被称为最具有北京风情的街区。

有人说,在京人士大概分两批人:一批去南锣鼓巷,另一批人看着他们去南锣鼓巷。

​ 每年到了旅游旺季,南锣鼓巷的人流密集程度,实在无法用“人挤人”这样平淡的词语形容。拼死挤进去看到的都是人头,根本不知道哪里是胡同。

等你好不容易挤进来,你会发现这里的地面很脏,到处都是吃剩下的食物残渣、汤水以及竹签,因为这里人实在太多了,根本打扫不过来。

​ 小吃除了红柳大川,也有一些所谓老北京特色小吃,但仍然是又贵又难吃,还不如北京随便一个街头里卖的小吃味道好。

这里还会有各种假冒的“稻香村”以及各种打着“老北京特色”的纪念品店铺,但基本价格昂贵,也差不多是购物网站上很便宜的商品,大多是坑人的,很少是正宗的品牌。

其实南锣鼓巷上还有许多名人故居,例如雨儿胡同有远近闻名的齐白石故居,后园恩寺胡同里的茅盾故居等等,所以如果你对历史文化感兴趣,想看看老北京的四合院可以在人少的时候过来转转,但是这里的小吃和纪念品都不要购买了,不正宗还贵。

南京——夫子庙

如果你去南京旅游逛了夫子庙,那一定会被笑话,这预示着你即将踩雷、会被骗钱、而且完全不懂南京。有人笑谈说,作为南京本地人如果带着外地朋友去夫子庙,一定会被开除南京籍。

​ 然而即便如此,一到节假日,夫子庙仍然是人潮汹涌。对许多外地游客来说,没来夫子庙打卡,就好像白来南京一样。

不到夫子庙都不知道南京有多少特产。网上曾有人统计过,逛遍整个夫子庙大概会遇到50家鸭子店、40家雨花石店、30家永远都在开业促销的银饰、姓氏红玛瑙、妈妈专享丝巾店......而这些店铺无一不是挂着“南京特产”和“南京老字号”的招牌。

然而这些所谓特产究竟真品率是多少不得而知,抛开盐水鸭这样的食物不谈,像雨花石、丝巾这些都很容易作假,随便网上买来差不多的,就在这里卖出很高的价格。

这里的小吃也很难吃,最要命的是,南京特色的鸭血粉丝汤居然也并不地道,因此想在这里品尝南京当地的美食的话,大概率会失望。

很多人来这里会选择坐船也有秦淮,其实在早几年这个项目是非常划算的,只是现在价格偏贵,白天80,晚上100,并且人非常多,高峰时期排队一个小时都是正常的,码头的秩序也很混乱。

夫子庙建筑群还有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大成殿等等,部分景点是收费的,如果对江南的历史感兴趣,这里的确也能够走走逛逛,但是小吃和纪念品都没必要尝试了,坐船也要量力而行。

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原本享誉海内外,可以说曾经是点心的王国。绿波廊、松月楼、松云楼、南翔……随便走走遍地都是美食。可是,它也在商业的氛围里逐渐失去了老上海的风情!

上海城隍庙的小吃能贵到什么地步呢?早在2019年就有一条新闻冲上热搜,一位游客说去城隍庙玩的时候,一共6人,尽管自带了馒头,再点了4个凉菜、6屉小笼和5个灌汤包后,花了582,但还是没吃饱。

这里的小吃很多,但人也多,所以不得不排队等很久,这样等到的灌汤包不仅难吃,里面的馅极有可能还没指甲盖大。

因为出餐量很大,大多商家都不会太用心做食物,选择时食材也未必新鲜,所以在口感上非常一般。论斤称的食物缺斤少两也是经常发生的,到处弥漫着油烟味,早就失去了老上海点心的原汁原味。

除此以外,一些打着“老上海”旗号的护肤品店、丝绸店、金店等等,但是基本都是电商货,价格却卖的非常贵。

城隍庙步行街挨着豫园,节假日的时候会有豫园灯会,这时候的步行街张灯结彩,华灯初上更加映衬老街,很适合来逛一逛,但是拍照打卡即可。

对于上海这样一座现代化大都市而言,豫园以及城隍庙步行街是一抹亮丽的风景线,这里诉说着上海曾经也是个充满历史人文的城市。只是过度的商业化再一次覆盖了这些底蕴,让这个原本应该最具上海特色的地方失去了本来面貌。

苏州——观前街

十多年前,小爱在苏州待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周末逛街也会选择去观前街,当时的观前街虽说人也很多,但老字号云集,小吃价格也都正常不会坑人,随处可见苏州特色。

​ 然而如今,由于租约到期、租金上涨等原因,有的老字号撤出,有的老字号歇业,有的老字号无奈放弃一楼门面搬迁到二楼,整条街店铺鱼龙混杂,曾经的苏州第一商圈,已经罕有本地特色。

观前街的餐饮主要集中在太监弄,观前街得名于玄妙观,曾经玄妙观内的小吃,是老苏州念念不忘的味道。现在,太监弄里小吃的花样倒是真的多,臭豆腐、花甲、烤肉串、冒菜……但是基本没什么苏州味道了。

无论什么时候来观前街,这里的人群都是熙熙攘攘的,不过这里的小吃相对前面几个步行街来说价格略微平价一些,加上一些老字号加持,的确有一些餐饮店值得打卡。

​ 应该说没有一座城能像苏州一样拥有那么多古色古香的园林,相衬之下,观前街则商业化更浓一些,苏州古镇建筑并不出彩了。

在观前街主街上,更多是卖衣服的店、或者人民广场、购物商场等,在这里你几乎很难感受到苏州的特色,反而更像是在商业中心逛街。

对于来苏州游玩的人来说,观前街的确是不需要来的地方,这里不但很难欣赏到苏州本地的特色,购买特产也会很贵。苏州的园林真的太多太美,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各种园林和古镇中,会比来观前街打卡和吃东西值得多。

武汉——户部巷

小爱的大学时光是在武汉度过的,当初作为清澈单纯的大学生,没少去过户部巷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人多,东西贵。

​ 坊间曾有盛传:“早尝户部巷,夜访吉庆街”。户部巷是一条被誉为“汉味早点第一巷”的百年老巷,其繁华的早点摊群数十年经久不衰,作为武汉历史文化的见证,它的存在已不仅只是一条小吃街,更多像是对当地风俗民情的传承。

然而如今的户部巷,环境变差了,价格也变贵了,东西也不好吃,曾经的小吃味道已经变味了,还不如路边随便一个早餐摊位上的小吃。

​ 逛了一圈后发现,户部巷如今只卖五类小吃,豆皮,热干面,烤串,水果捞,臭豆腐......全都是毫无特色的全国小吃爆款,真正具有武汉当地特色的小吃少之又少。

以前的户部巷是武汉特色美食小吃的集合地,不仅武汉的热干面,还能吃到糊汤粉等各种极具湖北风味的特色美食,各大摊位都充斥着汉腔汉调的大爷大妈,招呼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

​ 现如今,不但本地特色小吃很少见到,就连售卖武汉热干面的店主也很有可能会是操着河南口音的非武汉人。

虽然如此,但户部巷紧挨着黄鹤楼,地处位置也很繁华,每到节假日游客仍然是络绎不绝,就像其他的小吃街一样,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手里拿着食物一个挨着一个的食客们。

户部巷自从2003年的仿古改造开始,美食街店租直线上涨,掌握了武汉本地特色美食小吃的手艺人,纷纷放弃了摆摊,取而代之的是专做美食街生意的外地商人,他们带来的千篇一律的“美食”。

​ 于是武汉特色美食小吃街户部巷,彻底成为了一条不卖武汉小吃的特色美食街,这里啥小吃美食都有,唯独没有武汉的。

西安——回民街

要说坑游客的步行街,能和北京南锣鼓巷旗鼓相当的必须得是西安的回民街,两个都是名声在外的小吃街。

​ 曾几何时,西安回民街是西安特色小吃最集中的街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组成。这里曾经聚集了许多当地的名小吃,比如肉夹馍、羊肉泡馍、灌汤包、烧鸡等。

无论是否节假日,只要来到西华门与北院门的交汇处,你就成功打入了游客的队伍。大多数外地人口中的回民街,正是北院门。每到节假日,北院门人头攒动,拼命往里挤,却只能看到人头,想尝一口老西安风味,最后却挥舞着轰炸大鱿鱼四顾茫然。

所谓网红美食,就是什么爆火卖什么,这种售卖思路在回民街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甑糕和泾阳茯茶,还是毛笔酥、癞皮狗蛋糕,纷纷矗立。

回民街上还有一个“中俄商品城”,专门在买俄罗斯的进口商品,直接挤占了大部分的位置,使的原本就失去地方特色的回民街直接成了混搭。

其实游客聚集的这条街是“狭义上的回民街”,对于西安本地人来说,他们会把西大街以北,北大街以西,莲湖路以南的一大片回族聚居区认为是回民街,即回坊、坊上。所以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美食都是散布在回坊各处的。

​ 只要多走两步,就能去洒金桥、大皮院、西羊市......尝尝真正的回坊美味。

令人唏嘘的是,像大皮院这样的地方,虽然以前本地人也会经常来,但因为靠近回民街,加上一些博主推荐,也逐渐走向“泛步行街化”的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火爆大鱿鱼”和“红柳大串”在这条街上开业,老西安美食还能保留多久不得而知。

长沙——火宫殿

长沙有条坡子街,街上有一座火宫殿,这座祭祀火神的庙宇,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突然演变成了民间有名的小吃街。在长沙本地人眼里,在这条街上,你可以吃到全长沙最难吃的臭豆腐和牛肉粉。

对于美食之都的长沙人来说,火宫殿的小吃就是在对“长沙美食”的亵渎。这里的食物都不怎么新鲜,大多是冷冻过几次的,并且服务态度也很差,当你被食物扼住咽喉想喝水的时候,至少需要呼喊10分钟才会有人不情不愿地为你端上一杯水,这杯水可能还会收1元钱。

火宫殿早年间代表了长沙坊间小吃最高水平。早在1938年初,《观察日报》的本地风光栏标题《火宫殿,吃唱玩光乐门门有,油炸豆腐最著名》一篇报道中写道:“火宫殿的零食品中,油炸豆腐最负盛名……不必说吃,只要远远闻着那股味儿,就该使你垂涎三尺了,到那里去逛的人谁不是人手一块呢!”

​ 曾经,火宫殿的摊主们养刁了一代代长沙人的口味:“过去出摊子经营的时候,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味道搞不好,人家就再也不会来了。”

​ 现在却也逃不过被“批量化”发展的下场,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只不过,“批量美食”只是夺走了火宫殿的夜晚,清晨的早茶仍然保留一些长沙特色,甚至于一些老人偶尔还是会到这里吃包子喝早茶,和老朋友聊聊儿女家常。

火宫殿,长沙人年少时心目中神一级的餐厅,已然彻底败下神坛,取而代之的是路边那些全国统一风格的小吃摊,吆三喝四地给不明所以的外地食客们倾销着同样不明所以的“长沙特色”。于是很自然地,游客们在这里品尝到的都是不臭的“臭豆腐”,或者臭了的“小龙虾”。

厦门——曾厝垵

曾厝垵原本是一个处于城市与农村夹缝中的城中村,因为有古厝、有小巷、有古老的石板小路、有海,从而吸引了一批厦大师生和搞艺术创作的年轻人在这里绘画、雕塑、玩音乐…这让曾厝垵的文化气息渐浓,被称为“中国最文艺渔村”。

​ 但是现在,已经完全失去了“文艺”的本色,同样成为“小吃街”模板。

当曾厝垵不再“文艺”后,开起了美食街,曾氏祠堂与门外排队买小吃的游客,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鱼骨天桥上随处可见的是“你挤着我的肩,我擦着你的脚”。

2019年电视上报道的五一假期曾厝垵的鱼骨天桥盛况

​ 曾经,因其租金低廉,且离厦大较近,曾厝垵备受青春时代的大学生和一些洒脱艺术家的青睐。他们都流连于这里各种开放式咖啡馆、画廊。随着沿海观光线环岛路建成,曾厝垵发展成一个成熟的旅游景点。租金激增,曾经贫穷的渔民兼房东赚的盆满钵满,也让曾经的文艺青年们越来越消费不起,成为模板化的“美食街”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叫卖食物的摊位、兜售低性价比珍珠的商贩、贩卖冻酸奶的小贩、推销小玩意儿的商店、点亮闪烁的广告牌、放出响亮的喇叭声、店员握拳跳集体舞......曾厝垵的现状完全成了“游客集散中心”,不但再也不“文艺”,也没有了曾经“渔村”的风情。

虽然走几步仍然能看到一些文艺小店,但兜售的产品也大多是义乌出品了。当你走在曾厝垵的街上,面对一些不知名的小吃问摊主“这是厦门特产吗?”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是啊,很好喝的!”但厦门人却都嗤之以鼻。

​ 这样的“坑游客”景区远不止这些,例如广州的北京路、福州的三坊七巷、杭州的河坊街、青岛的劈柴院、天津的古文化街......在热门的旅游城市里,甚至还不止一处,例如成都除了前面提到的宽窄巷子还有锦里,厦门除了曾厝垵还有中山路等等。

​ 这些老街之所以如此同质化却仍然少不了纷至沓来的全国各地人民,究其原因就是四个字——来都来了!

​ 曾几何时,每一条老街都是承载了当地人文与烟火气的地方,旅游时只有逛一逛这里,才能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印记。但是游人如织带来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专业的商人,当他们接手后,老街们全部失去了本来面目,靠着积攒下的名气,骗着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

关键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