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先于表达,观察先于回应。
要学说,先学听。在日常生活工作的人际交流中,倾听至关重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俗语有云:“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幼童从牙牙学语到能够基本流畅地说话,只需要三年时间,但懂得何时该把话收住,何时该保持沉默,却需要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去学习、体验、领悟。
“一生学闭嘴”,当然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达,它是一种譬喻,本质上强调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说话“稳准狠”的人,都要持守“少说多听”的原则。
倾听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是人际交流的最初一步,也是成功沟通的最基础一步。
试想一下,我们在走路、骑车、开车时,如果有人忽然斜向插截,就会有三种结果:一是打乱自己的行进节奏,被迫因此暂停下来,重新组织动作才能再启动;二是有可能就此改变原有的更舒适的路线、节奏、习惯;三是对插截者的素质乃至人品生疑生厌。而打乱、打断他人讲话,道理亦然,对方可能会丧失表达交流欲望,或转谈原本意愿之外的其他话题,或对打乱自己说话的人生成负面感受与认知。
“听话”为何比“说话”还要重要?
专注倾听,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更好地回应。
只有倾听,才可以获得更完整的信息。“话未听完,信息不全。”要想说得好、说得对,先要听得准、听得细。如同考试答题,审题都不够细致全面,莽撞作答,就很可能出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话没听清就急于发言、话没听全就急于做事,导致判断失准、沟通不畅,这都是由于倾听不足,影响了信息的完整获取。
只有倾听,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对方。我们反复强调人际交流中的尊重与共情,如果你都没有认真听对方说话,如何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如果都没有用足够时间听人把话讲完,详细情况都不了解,又何谈理解对方?
倾听过程中还应注意与对方的适时回应互动,引导对方更多地表达,明确对方的立场和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效交流,特别是在遇到友人向自己倾诉时,这往往是增进感情的良机,此时首须注意倾听,不要轻率阻断、随意下结论,更不要妄议妄建。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寻求和朋友的沟通,更主要的目的是寻求陪伴与认同,而不是被质疑、被忽略,或是听到自己原本就懂得的一些大道理。
倾听,才能令人觉得亲和。举一个小例子,多人聚会时常有人只顾着选择自己中意的菜品,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但也常有人照顾询问他人的口味与禁忌,或通过简短交谈,巧妙引导对方说出个人喜好,同时这类人也更愿意聆听,让别人聊得尽兴,后者往往更能长久受人亲近与欢迎。
倾听,才能更了解对方。心理学认为,人在情绪放松状态下,会说出下意识或无意识的信息,而它们最能透露人内心的真实想法甚至潜意识,在精神戒备下则很难说出真实想法。因此,只有做好倾听环节,尽量让对方多说,才有可能引发说话者的心理放松,说出更多有效信息,显露出真实性格。先通过倾听让人的身体和情绪松弛下来,再引导人袒露心扉,这也是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首要工作。
倾听,才能等待并发现时机,才能寻找到问题的解决之法。倾听的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延迟缓冲的空间,很多时候多听一会、多等一刻,“让子弹飞一会”,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发生转机,形势就会缓和,破绽就会出现,某些路径和解决方案就会自然呈现。
倾听,才能更好地判断形势、把握走势。立身职场,很多时候,引别人说话,或许比自己说话更有价值;同样的内容,让别人说出来,其效果会胜过自己说。即便是一些建议别人的观点或方案,也应该尽量引其自说,再加以附议及完善,而不是全部从自己嘴里说出,那样往往无效。处理工作时亦然,所谓“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要尽量让上级说出他的需求和目标,最好是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再做他布置的事,如果指令不够具体明确,就要通过进一步的交谈引导出更多信息,多听多想,让更明确的信息呈现出来。对于管理者而言,尽量让别人多说,自己做好倾听与判断,更是最重要的管理方法。通过释放发言权和参与权,收纳来自各方的多元声音,这一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正是管理者修正思路、补充知识、掌握信息、细致体察员工心态与舆情的过程。
同时,倾听也要学会筛选重要信息,最重要的就是要听对方的需求,这些需求有明有暗,要能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共情的基础上,聆听并引导对方倾诉,是正向有效沟通的大前提。幼教理论对此尤为重视。由于孩童尚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所思所想,故而对孩童的话不应急于断定或否定,只有耐心地多听、多代入,才能了解他们话里的真实含义和需求。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乐于以自己为中心,并希望周围的人以自己为中心,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所以人们都希望被尊重、被喜欢、被赞美。倾听原则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因为当你认真倾听时,就最直接地满足了对方的表达欲,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正在被重视,也在语言释放中获得心理愉悦。
基于“少说多听”的原则更进一步,就是要明白言多语失的道理,懂得谨言慎行。
《周易》里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意思是说,决定一个人一生荣辱成败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那就是言和行,而“言”更为重要,甚至排在“行”之前。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说话之道。而《周易》中关于如何说话才能趋吉避凶的首要原则,出自《周易·坤卦》的这样一条警句——“括囊,无咎,无誉”。括囊,就是扎紧口袋,这样囊里边的东西才不会显露出来。具体到言语表达上,就是让我们要多闭嘴,少张口,谨言慎行,以免祸从口出。
历史上因肆意而言招致灾祸者,最典型的案例当属三国时期的杨修。他虽才能出众,但一生无法控制好两件事:一是热衷通过语言抖机灵、卖弄小聪明,招人嫉恨与厌恶;二是不能分辨场合,把握分寸尺度,合理约束语言,以致冒犯他人,触人忌讳。这也是曹操最终要借惑乱军心之罪名诛杀杨修的主因。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少张口、说话注意分寸场合、话语少而精的人,常会收获福报。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往往名不副实,也不可靠。“贵人语话迟”,说话急、说话多,往往是内心焦躁的表现,而内心焦躁就会妄念四起,行为举止就会轻浮草率,自然就容易遭受困厄和失败。而谨言慎行、心存静定的人,思虑精详,不会妄动,行事合于大道,就会多顺畅而少险阻。
在现实生活中,“少说多听”这个大原则,需具体注意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要言不烦。语言反映思维,语言也影响对方的情绪心理。简明扼要地表达,能让对方心情顺畅;简练不烦琐的语言,能让对方不产生心理烦躁和抗拒。
二是藏拙。面对不明白不熟悉的话题和领域,与其炫示,不如敛藏;与其勉强发言,不如沉默不语;与其急于张口,不如观察学习。
三是学会使用不影响沟通的“零信息”。在交谈中,不一定句句都需要明确完整的回答,必要的停顿、沉默以及某些无实义的、模棱两可的、顾左右而言他的“留白”,既是重要的交流技巧,又是“少说多听”原则的一种变形。
四是利用倾听之时察言观色。只听不“察”,不如不听。倾听时要留意观察对方的微表情,其语气神情中流露的情绪倾向,以便确定接下来交谈要加强的、要深入的、要规避的内容。
五是少言。是非皆因多开口,有意识地控制“说话欲”,可以免生是非、免议是非。言多语失,是每一个成熟理智的社会人必须时刻警惕的至理。《老子》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论断:“少则得,多则惑。”将其转化到语言表达的各类情境中,或许就是:多倾听,多观察,简言就能清晰,少说就能多得。
Copyright @ 2008-2015 www.7015.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财日报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licairibao@sina1.com.cn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3 392 950@qq.com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5879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