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社成都2月25日电 (记者 岳依桐)“从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对外开放修复室,公众都能与真实的文保工作‘亲密接触’。”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所长郑喆轩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强化公众考古是考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应在考古工作全过程进行文化阐释利用,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今年35岁的郑喆轩一直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作为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的发掘工作执行领队,他带领团队探索早期人类征服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持续推进四川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已取得系列新突破。
全国两会在即,公众考古如何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是这位“新代表”所关心的话题之一。在他看来,考古早已不仅是埋首田间地头和实验室、成果只见诸学术报告的单一流程。新时代考古工作者也承担着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的责任,要通过公众考古让考古成果不再“深藏”于学术报告中,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近年来公众考古的观念日渐火爆。2022年4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动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转化,讲清楚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郑喆轩看来,公众考古的一个关键词是“互动”:公众与历史的互动,以及公众与考古工作的互动。公众深度参与考古工作全流程,才能更生动、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引发思考。“这种思考本身,就是历史活化的体现,也是文化认同的基础。”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发掘自启动以来,便频频掀起“考古热”,特色文物“出圈”的同时,发掘现场的实验室、创新建设的发掘方舱及各类考古“黑科技”都备受关注,打破了过去“田野考古就会日晒雨淋”的普遍印象。“这便是成功的公众考古范例。”郑喆轩认为,公众考古在促进历史活化的过程中,也让考古工作本身收获更多理解、关注和支持。
公众考古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考古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业务能力提出更大考验。“和之前相比,为更快、更好地讲述历史文化故事,从调查、发掘、保护到成果阐释利用的考古工作节奏明显加快。”郑喆轩说,如何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实现考古全流程面向公众,如何让公众更有参与感,如何让公众对文化认知更多、认同更深,这些都是目前考古人要研究的新课题。
谈及如何尽可能简明地转换阐释考古成果,郑喆轩认为,在科学可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创新方式方法,例如利用VR、AR、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碎片化的考古材料,展现出生动的历史画卷,“还可以与文创、旅游等业态相融合,让历史文化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生更紧密的联系”。
除努力继续探索公众考古新模式外,郑喆轩还围绕自身专业领域,计划提出推动四川地区及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工作发展、加速三星堆遗址申遗、进一步完善考古工作者激励机制等建议。
“中国考古正迎来‘黄金时代’,随着国家对考古工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视和引领,年轻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这个曾经小众的行业正源源不断迎来新鲜血液。”郑喆轩说,考古业界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完)
Copyright @ 2008-2015 www.7015.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财日报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licairibao@sina1.com.cn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3 392 950@qq.com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5879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