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动态丨一周内,深圳高校两项目“接力”迎国家级重大突破

2023-03-25 16:15:23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630

春分已至,万物可期。这一个多星期以来,深圳几件大事的关键词都不约而同瞄准了高校、科研、创新。

23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带领下,南方科技大学量子研究院超导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徐源课题组联合福州大学郑仕标教授、清华大学孙麓岩教授等团队攻坚克难,通过实时重复的量子纠错过程,延长了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在国际上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展示了量子纠错优势。这一里程碑突破代表了迈向实用化可扩展通用量子计算的关键一步,相关学术文章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网站上刊登。

而就在几天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谢和平与其指导的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博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新原理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从600余项科学研究进展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可规模化的高效稳定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原理与技术的空白,同样地,这项成果也登上了《自然》,深圳大学为第一单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基础研究耗时长、风险高、难度大,而这两项国家级的重磅科研成果的相继亮相,仅仅相距不到一周的时间,深圳基础研究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可见一斑。

正如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形容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那样,“高校间各有特色又协同发展,形成的氛围越好,就越能真正发挥集聚效应。就像‘哆来咪发唆拉西’都有了,才可以合奏出一曲优美的音乐。

现在,这首“优美的音乐”,慢慢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越奏越响。

深圳高校打造源头创新的“最强大脑”

深圳作为科技创新的“原产地”,在这座城市的创新氛围影响下,深圳的高校似乎也不约而同地被根植了创新的基因。

近年来,深圳的高校愈发重视源头创新,频繁地在深圳众多支柱产业相关领域发起“冲击”,众多科研成果也相当地“接地气”。借助高校在源头创新的“最强大脑”,为深圳的产业发展赋能。

以南科大为例,2022年,该校师生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就在这个月,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冯炼团队,通过构建海洋浮游植物藻华遥感自动识别算法,追溯了近20年全球海岸带藻华的时空动态过程,弥补了目前对全球海岸带藻华变化趋势的认知缺陷,这项重磅成果也因此登上了《自然》封面。

(南科大冯炼团队科研成果登上《Nature》封面 图源:南方科技大学)

对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冯炼有着自己的深刻感受,在他看来,得益于深圳宽松的环境,和南科大搭建的数据处理平台等各方面的支持,研究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作为近年来崛起的深圳本土高校代表,深圳大学近年来也在打造创新“最强大脑”方面屡屡发力。

2022年,深圳大学牵头或参与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6项,其中牵头组建申报的“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系深大建校以来的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深圳本土高校“零的突破”。

另一个“零的突破”,是深圳大学ESI“工程学”学科以全球第177名排位成功进入全球排名前1‰,这也是深圳本土高校第一个ESI全球前1‰学科。

作为深圳一流研究技术型大学的代表,深圳技术大学也在去年首次牵头国家重大项目,实现“破冰”。该校申报的“晶体薄片加工及新一代增益器件制备”项目获科技部立项资助,未来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这首高校间各具特色的“优美音乐”,争相竞逐重大科技突破,无疑将成为深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强音”。

想玩瓷器活,必有金刚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2023年,深圳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而要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则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建设高校,能为深圳带来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各项科研成果也能助力深圳的产业发展。于是这些年,深圳正在以“建设特区”的速度在“疯狂”建大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深圳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先后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深圳5年新增5所大学,创造出了高等教育的又一个“深圳速度”。加上已有的“双一流”南科大和深大等一批高校,深圳的这一批新型研究型高水平高校,无疑将成为深圳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加速了深圳的基础研究赶超之路。

为基础研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基础研究的地基打牢了,科技事业的大楼才能建得好。

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这些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深圳头条的热词,正是深圳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的最好证明。

硬件设施建好了,还需要注入高水平人才和优良的基础研究软环境。

深圳以特区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去年,深圳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亿元,比上年增加49.13亿元,大幅增长67.4%,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7.25%,首次超过全省(6.9%)和全国(6.5%)平均水平,以真金白银“硬核”助推基础研究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C位”的深圳,如今,正不断为基础研究注入“源头活水”,走出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赶超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基础研究的持续攻关,强化创新动能,才能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主笔 / 李子立

编辑 / 王海苹

关键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