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货币均衡为目标 允许价格水平反映生产变化

2022-09-27 09:38:45 来源:深圳特区报

良好的货币政策并不试图创造一种稳定的价格水平。相反,它应该以货币均衡为目标,从而允许价格水平反映实际生产的变化。

通常认为,通货膨胀意味着物价特别是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因此,观察价格水平如CPI、PPI等指数是否上涨,就可以知道是否出现了通胀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理念,稳定物价也就成了各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货币因素并非是影响价格水平的唯一因素,实际因素比如生产力的变化也会造成类似的效果。在大致维持了货币均衡的健康经济体中,随着生产率的提高,我们预计会看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下降。

我们可以以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为框架来理解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如果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即给定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转手次数,它也与持有货币的需求成反比),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实际总产出,我们知道M×V一定等于P×Y。方程MV = PY就是表明支出的货币总额(M乘以V,或货币供应量乘以其平均周转率)必然等于出售的所有商品的名义价值(P乘以Y就是名义收入)。MV=PY是一个恒等式。因此,如果一个变量发生了变化,那么一个或多个其他变量也必须以保持恒等式成立的方式发生变化。

奥地利学派的宏观经济学学者塞尔金提出了货币均衡的思想,即银行投放的货币应保持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也就是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依据奥派的理论,货币的供求与人们的时间偏好相关,在时间偏好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保持货币均衡等同于保持恒定的M×V,所以任何影响Y的生产力变化必然会导致P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如果保持货币均衡,经济增长(Y增加)将导致价格下降(P下降)。

由货币失衡引起的通胀或通缩会造成损害,但由于生产力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化是可取的,因为正如奥派学者的讨论那样,这些价格变动恰恰反映了其背后的稀缺性变化,是就当前市场的状况发出相应的价格信号。

让我们回到通货膨胀原本的定义,即货币供应过剩,那么可以发现,虽然在生产停滞不前或缓慢发展的经济体中,过量的货币供应确实会造成价格水平的急剧上涨,比如一战之后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较为晚近的津巴布韦或委内瑞拉,其造成的危害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社会中,稳定的价格水平或许掩盖了业已存在的通货膨胀,或者说,试图在生产率正在提高的经济体中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将导致通货膨胀,因为价格水平应该下降。

历史上,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价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稳定的,但我们通过这种货币均衡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了。这导致了市场上相对价格的扭曲,也就是产生了不当投资,最终这种人为造成的繁荣难以为继,以泡沫破裂的危机作为终结。又比如,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和央行依据凯恩斯主义开出的救市药方,也多是以大量投放货币人为压低利率为主要措施。由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生产力显著提高,在货币供应过剩的情况下,价格仍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但这同样也掩盖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投资结构性问题。

因此,良好的货币政策并不试图创造一种稳定的价格水平。相反,它应该以货币均衡为目标,从而允许价格水平反映实际生产的变化。这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与其他学派,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他芝加哥学派宏观经济学家的货币主义重要的不同之处。(吴荻枫)

关键词 以货币均衡为目标 允许价格水平反映生产变化 货币因素并非是影响价格水平的唯一因素 通货膨胀意味着物价特别是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