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项目总导演吴琦谈人文传承

2017-06-01 09:09:12 来源:中华网|0

 

 

 

《天时》纪录片总导演吴琦

以“顺天时,谋共生”为主题的新鲜提案·东山真实影像提案大会将于2017年6月1日在景色秀丽的苏州东山纪录片小镇开启大幕。正是在交流跨界和现实反思两大理念上的不谋而合促成了 “天时”项目与新鲜提案的合作,与国内外知名的真实影像纪录者一起寻求融合之道。拍摄过多部纪录片,策划拍摄了大型文献纪录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囊括国内重要的纪录片奖项,纪录影像《天时》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天时》纪录片总导演吴琦分享了他作为纪录人对“天时共生”概念的思辨。

“当下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节奏中,我们丢了什么,应该找回什么,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吴琦导演坦言。他表示最初接触“天时”之初,本想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出发,呈现中国自然地理气候的规律,定格天地的变化包括昼夜交替、黄道平面,节气“三候”等等。但总觉得其中缺少些丰润的人文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觉得其实 “天时”( 原意为自然运行的时序)不仅是自然天文概念,实际上是人类变迁史中最忠实的镜子,借此铺陈一系列有关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思考,这其中也包含了古人智慧总结与中国文化的解析。

 

 

中国历经数千年沧桑,先人对顺天时,即随气变化恪守耕作和繁衍生息的规律从未偏离。《易经》有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大意是指自然万物,上至天气变化下至人类行为都要按律进行。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也有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来提醒我们按照时序规则和地理条件,进行耕作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是浪费时间,白白消耗体力。吴琦导演表示他很欣赏先人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当下,我们虽然步入高度繁荣的社会体系之中,但是受科技、工业发展、外来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对中国文化精粹底蕴的理解与传承上有略显缺失。实际追根溯源中国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对自然的利用更加永续,美国作家富兰克林·H·金也曾在《四千年农夫》一书中表达了对东亚农业文明的钦佩。

从积极的方面看,中国人已经开始理解并重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他觉得无论是政府层面的重视、还是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或是普通公众对古诗词及汉服传统文化的热衷,都说明流淌在我们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正在慢慢发酵。通过他本人积累的纪录片拍摄经验,对历史题材的广泛了解和偏爱,促成了天时项目逐步成熟。希望通过影像纪录为载体,呈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人在各自环境下真实的血脉相承的生活状态,通过多样的生活共存范本,唤醒人的自我重新定位。

从历史渊源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考量,在经过深入的调研后,目前选取了6个观察样本地区。首先确定洛阳,原因很简单,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 洛阳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它也是黄河中下游的核心地区对节气最精准的观察点。之后,沿黄河流域往下游辐射,就想到了江村。当地人离土不离乡的生活模式,随着一本江村经济的发布在全球学术界曾引起震动,带动了有关农村经济发展出路的讨论,至今仍有不少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去江村考察。紧接着确定了在山西地区的观察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痕迹,至今仍未受工业化影响的自然村落浙江天台山地区、四川成都地区、元朝的东方大港福建省泉州等。在观察地区的布局上尽量兼顾中国的文化和多样性。另外,他还表示在对样本再次监测和考量后,这些观察点可能还有所调整,以确保被观察对象的质量。后期也可能发掘更多地区成为观察点,纪录当地人的生活与作息,增加参考样本容量。

对于天时项目的开发与合作,吴琦导演表示他秉持着开放的心态,希望天时打破纪录片的传统态度,把它打造成一个全面的影像计划,尝试更多元化的合作与开发模式,除了传统的传播渠道,也在积极的尝试网络播放,新媒体应用等合作。天时项目的立意也并非生硬的照搬古人作息,闲人般优游卒岁的虚度光阴,而是以自然传统为出发点,扎根原生态的文化空间,针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研究,以影像,图片为载体的文化产物。

“顺天时,谋共生” 背后蕴含的是与每个人生命、自然感受相通的韵律,是经漫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变革后,人类文明发展之路的求索。新鲜提案大会致力于寻找和孵化优质作品的服务平台,尤其注重跨界传播的优秀作品。截止目前,2017年新鲜提案·东山真实影像提案大会已邀请21位国内重量级决策人和9位世界一线决策人齐聚东山小镇,聆听跨界对话新声音。

 

关键词 天时 人文 导演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