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两年植保无人机虽然异常火爆,但是整个行业仍处在“蹒跚学步”阶段,用汉和航空总经理孙向东的话说:“这个行业还处在尝试应用阶段,真正的广泛应用还没到来。”
但巨大的市场需求随时会井喷式爆发,此刻,无论是老牌劲旅无锡汉和、极飞还是新兵大疆,谁都无法酣睡,开始在自己的棋盘上谋划与腾挪。棋盘有大小,谋者有仁智,从落子布局的手法看,不同企业的战略定位便可见一斑。
大疆公关总监王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疆只作为上游飞机供应商, 极飞则把自己定位不卖产品卖服务,而汉和则是上下游齐齐发力,俨然在布一张“天罗地网”。
匠人精神,引领和重新定义行业
早在2004年,汉和便开始聚焦无人机行业,是中国最早从事工程型无人机研发的民营企业,2008年,开始从事植保无人机研发,也是中国最早专注植保无人机的企业,2010年,中国第一架农业植保无人机由汉和研发成功并交付市场,开创了中国植保无人机行业先河。
工匠精神,最近几年在各行各业被屡屡提及。作为中国植保无人机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前无古人的事实逼出了汉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为了保持和巩固技术领先优势,汉和研发人员一直在践行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汉和的零件仓库里,货架上整齐摆放的从细小的螺丝钉到自主研发的电机、电调,随便拿起一个,摸在手里的质感,其精细度像极了工艺品。孙向东举着一个螺丝和一张类似医院透视用的胶片给记者介绍:“像这种核心零部件,每一个上面都是有编码的,而且要做无损探伤处理并存档,不是抽检,而是所有零部件全检,以保证每一个螺丝都是合格的。”
在研发实验室里,一台小设备类似老式收录机的“四不像”,因为许多研发设备在市面上无法买到,所以,在汉和有许多类似的专门为产品研发而设计的“研发工具”。
在全球众多成功企业案例里,产品自主研发和设备都自行研发设计是行业隐形冠军的共同特点,研发设计设备给企业挖了非常深的护城河,大大降低了被抄袭和模仿的可能,也发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截止2017年初,汉和植保无人机已成功申请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大部分是无人机核心专利,在工程型单旋翼无人机领域里面仅次于北航,清华,位列第三,在民营企业位列第一,在农业工程型无人机领域里面全国第一,涵盖工程型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各方面技术,构成了完备的专利族群,这使汉和的产品在真正市场应用上具备了快速迭代的能力,同时,由于所有核心部件是自主研发,在用户使用及后续维修保障上也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近日,汉和“水星一号”植保无人机荣获“2016年植保产品贡献奖”,这是汉和产品连续两年获得该奖项。这款产品从载重量、智能化程度、后台管理系统等方面均大大提升,是汉和结合多年技术积累以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为农业特殊应用而设计,是一款真正能干活,能赚钱的产品。
一款能赚钱的产品对当下的植保无人机行业究竟有多重要?这要结合植保无人机的商业本质来说。在孙向东看来,社会发展需要无人机来提高效率,种植户要看到病虫害防治效果,但对于大量服务主体来说,最终要的是效益。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不能让参与者赚钱,这个行业就等于加速自杀,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植保无人机行业发展的几年间,各种产品鱼龙混杂,既加剧了竞争,也扰乱了市场,但由于作业能力、防治效果有限,真正能赚钱的寥寥无几。“水星一号”推向市场之后,已经大量飞防实践证明,确实是一款真正能干活、能让参与者赚钱的成熟产品。
汉和引领和开创了植保无人机行业,又用不断升级迭代的新产品, 重新定义着植保无人机行业。
连点成片,搭建航母级行业应用平台
虽然汉和已经牢牢把控了智能高端植保无人机技术优势,但却不能简单把其定位成一家植保无人机的上游制造商,仔细观察汉和的“棋谱”,就会发现这家地道的无人机制造商似乎又有些“不务正业”。
人才体系--“十万天兵”
早在2014年,汉和便推出了“十万天兵”计划。这个计划的初衷,是因为看到了整个行业专业飞防人员的巨大缺口。
日本是无人机飞防最成熟的国家,目前在田间作业的无人机有3000多架,飞手14000多人。中国的水稻面积是日本的28倍,预计到2020年,中国植保无人机需求量是10万架,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需求量达到40万人,未来,到植保无人机广泛应用阶段,预计中国植保无人机有50万架,无人机从业人员将达到200万人。
与如此巨大需求空间极不相称的,是中国植保无人机行业正处在“有机无人”的尴尬关口。
经过几年的培训体系储备,2017年,汉和正式成立汉和学院,主要培养专业飞手和保障人员,计划在未来三年培养十万名能飞、能修、能教的无人机应用人才。学院倡导理念式辅导教学模式,构建世界领先的无人机植保教育培训体系——一个能真正启动中国无人机植保行业的教育体系,包括招生、教育培训、多专业整合以及辅导式创业就业。目前,汉和学院已经与江苏、湖南、河南、河北、山东、东三省等多地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汉和学院的成立,表面上看可以获得客观的职业技能培训收入,实际上,孙向东早就盘算好,汉和学院不仅会推动汉和战略的落地,还将带动整个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因为“只有具备大量配套应用人才,植保无人机才能普及更快、更好。”
保障体系--“7S店”
行业发展初期,除了飞手缺口,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也是考量行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植保机要像拖拉机等传统农机一样在农村普及,不仅要求大多数人具备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零配件更换、简单的故障排除、维修能力等,至少得能在作业地点周边找到专门的无人机维修保养店,类似于汽车 4S 店那样方便。这既要求企业不断提高无人机智能化操作程度、简化机械结构,降低维修保养难度,同时,也对无人机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耕农业多年的孙向东,从踏入行业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不断升级迭代产品的同时,早在2014年,他就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布局,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至少100家集植保无人机演示、销售、维护保养、零配件供应、飞手培训、植保解决方案供应于一体的7S店。按照孙向东的战略规划,每个7S店下设5--8支飞防大队,在区域范围内承接订单,开展农业服务。截止2016年底,汉和在全国的7S店已达50余家。为了更好地向7S店输出各种能力,加快7S店的能力提升,公司已经在河南、安徽、山东建立了三个全资子公司。2017年,计划投入5000万,在全国50个地级市,建立50家控股子公司,全力打造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全国7S店和旗下遍布全国的农业服务大队,公司正在打造线上线下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组件飞防及农业服务大数据库。
此外,汉和还与杜邦、巴斯夫、诺普信、金正大、吉峰农机等国内外农药、肥料、农机巨头进行深度合作,以此更广泛整合行业最优质资源,确保为平台上各服务体系输出最具竞争力的配套解决方案。
农服版图--“农活帮”
这些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务正业”的无序投资,在“农活帮”这个农活服务共享协作平台漏出端倪。2015年,汉和投资成立农活帮平台,国内首个专为解决农活服务的移动共享协作平台,服务覆盖全部农事服务。农事服务的一个痛点在于,冗余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农活帮平台则巧妙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农活帮平台,农户下单找帮手,帮手接单为农户服务。在孙向东的规划中,农活帮是一个覆盖农事全程的农业综合服务线上平台,即连接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服务者,解决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耕、种、管、收等环节的农活服务需求的移动应用。
高手落子看似随意应景,实则有心布局,漫不经心间占据了许多重要位置,不知不觉中渐成燎原之势。这个农活帮平台就像一个重要的枢纽,可以将全部围绕农事服务的全部点状布局粘合在一起,盘活了农业服务的棋局。
至此,一张庞大的农业版图渐渐清晰。汉和不仅仅是无人机制造商,而是以无人机为切入口,通过链接各种关联主体,打造集线上线下于一体,遍布全国、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业综合化服务平台。
土地流转速度在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农业服务也正是依托在这些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随着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的加快,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也日益受到国家政策、资源的青睐,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一个近万亿的市场正在快速崛起。
Copyright @ 2008-2015 www.7015.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财日报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licairibao@sina1.com.cn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3 392 950@qq.com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5879号-14